Jonathan的催眠治療及情緒輔導網頁 免費電話初步評估、輔導
  • 主頁
    • 關於治療師
  • 輔導與心理治療
    • 治癒抑鬱症 >
      • 治癒頑固的重性抑鬱症
    • 治癒失眠
    • 治癒感情創傷
    • 刪除記憶
    • 治癒焦慮症與社交焦慮症
    • 戒癮
    • 治癒注意力缺失症
    • 預防自殺 >
      • 學童自殺
      • 有一種特別可怕的自殺危機
      • 親屬支援服務
    • 治癒思覺失調 >
      • 簡介及主流治療方法
      • 我們的治療新方法
    • 治癒頑固疾病
    • 支援照顧者
  • 輔導案例
    • 愛的世界
    • 性與愛的疑惑
    • 自毀邊緣
    • 自信與成功
    • 痛症、病症
  • 心理治療法
    • 我們的全新療法
    • 精神分析治療法
    • 行爲治療法
    • 認知治療法
    • 理情行爲治療法
    • 尋解治療法
    • 案主中心治療法
    • 存在主義治療法
    • 中醫情志治療法
    • 神經語言程式學NLP
    • 眼動減敏重組療法EMDR
    • 完形治療法
  • 催眠
    • 意識的兩面
    • 問答
    • 自我催眠
    • 前世催眠
  • 解夢
  • 討論、進修
  • 聯絡我們
    • 課程
    • 付款與收費
    • 優惠
    • 求助及預約
    • Blog

輔導案例



本網站的案例內容經求助者明確同意才公佈,而且人物姓名、背景及輔導內容已作出修改,以保障求助者私隱。


Picture

典型案例

如果你從本網站開始啟用的時候已經有留意我們的案例的話,相信大家還記得李小姐吧。由於這個案例可以帶出很多直接與心理治療有關的概念,又無需作大量刪改,所以我們決定不定期逐步將內容加以增補,讓它長期放在主頁,使後來者不會錯過心理治療的基本知識。

輔導內容及評語

差點就錯過了可以締結良緣的機會

李小姐(化名)現時就讀於香港某大學,身邊不乏裙下之臣,在過去兩年來差不多每天都被多名追求者苦苦痴纏,其中一人更是校內數一數二的美少年,大家都以為李小姐的煩惱應該比其他人少,然而世事往往並不完美

雖然這位翩翩美少年的出現時常教她怦然心動,李小姐兩年來從來都沒有跟他講過半句話,因為她總要千方百計去避開這個美少年,有時候甚至覺得美少年令她十分反感(憤怒),但是具體的原因卻無論如何也說不出來,令她感到既矛盾又困擾。

經 過一輪詢問之後,我們發現原來李小姐曾經在感情上受過重創,並強迫自己忘記過去,結果變成她一直都在下意識地逃避一切令她聯想起前度男朋友的事情,而這個美少年在行為和態度方面剛巧跟 那個男生有若干相似之處。李小姐把各項零碎事件串連在一起之後,便「頓悟」整件事情和她的心理反應之間的微妙關係,心裡的強烈衝突得以化解,登時感到舒暢 無比。

我們認為愛美是人的天性,人是天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這是最自然不過的現象,也是我們意識範圍之內可以接受,可以用理性解釋的。這個現象符合佛洛依德所提出的「趨樂原則」。
而根據興起已達十年但最近才在香港登陸的「進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人按本能覺得美好或醜惡的事物,都與物種或個體追求生存有關。人人都希望能與美貌的異性結合,是因為他們都具有比較好(從「物競 天擇,適者生存」的生存能力角度而言)的基因,或者是與他們結合能最有效利用資源,日後自己的後代(或者是基因)得以延續的機會也會相應提高。我們在此加 上了催眠治療學的觀念,即是潛意識以追求生存為基礎,以快樂作為動力和指標,推動個體、群體及物種與其他競爭對手爭奪資源,務求能生存與繁衍,從而衍生了 對真、善、美的追求、社會、道德、法律等等。

可 是在意識範圍之外,我們的潛意識是24小時不停地工作的。潛意識的其中一項重大責任,就是要時刻監察我們身旁是否有任何會令我們受到傷害以至威脅我們生存 的危機。而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事、物都會在某種程度上被潛意識認定為危機。每當這些危機實際出現,將會出現或者有可能出現的時候,潛意識便會立即啟動自 我防衛機制,驅動個體盡快離開「危險」的處境。

如果傷害事件被當事人的潛意識主觀地認為過度嚴重或者當事人即使是記憶所帶來的痛苦也不能承受的時候,整件事經常會被壓抑在潛意識之內,摒除在表面意識之外
(即是出現失憶現象,曾被嚴重侵犯,曾目睹大災難或慘劇發生,甚至曾犯錯而感到極度內咎的人,都常會出現此現象),剩下來的只有極強烈的負面感覺,潛意識以此作為一種危險警告訊號。這是一種自我防衛性失憶現象,作用是防止傷害事件進一步傷害當事人。這個現象符合「避苦原則」。

簡單而言,這是一個生物個體學習生存的過程。
(行為心理學派的制約學習理論認為人的心理是個「黑匣子」,無人能夠了解裡面如何運作,也無必要去了解。但很多其他心理治療學派,尤其是催眠治療學派卻不以為然。)李小姐在普通精神狀態下已能夠頓悟事件與原因之間的關係,表示潛意識壓抑記憶造成的失憶現象不太嚴重,有些事件一定要進入催眠狀態才可找回原因和做到頓悟,有些甚至有可能要先得到潛意識的「同意」才可以讓意識知道原因。

另一方面,這個案例的反面就是有些人被某一類人不斷無情地傷害和剝削,但卻重覆地被同一類人甚至是同一人所吸引,旁人都看的清楚,當事人卻身不由己、不能自拔。

催眠治療學派雖然一向對佛洛依德極之反感,但一般均同意潛意識是遵循「趨樂避苦原則」的,這也是自我防衛機制的指導性基礎。我們沒有建議李小姐接受或是拒絕那位美少年。我們認為應該由當事人於不再受過去事件所困擾的時候,按照自己的意願自行為自己作出最佳的決定
(這是完形心理治療法的其中一個基本理念——為自己負責任)。

在這個案例中,現在剩下來的問題是,「趨樂現象」與「避苦現象」同時發生在李小姐身上,兩股能量在交戰,她應該如何處理這種內心衝突。

我們認為:在漫長的人生路上,每個人多少也試過成功與失敗,也一定嚐過當中的苦與樂。

例如水杯中有水。有人會著眼於杯中「存在」多少水,另外一些人則會著眼於杯中「缺少」多少水。

假如一個人只顧「避苦」而拒絕或忘記「趨樂」的話,他的一生將會充滿痛苦與危機感,因為他會把注意力集中於監察身旁的潛在痛苦,
(這樣做,他必須先在記憶中尋找過往的痛苦經驗,並將那種感受伸延至各種將來可能發生的痛苦處境。最諷刺的是,他要避苦,卻必須先受苦,因此我們認為這樣做並不明智。)他很容易忘記享受真正的快樂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權利。(「趨樂避苦現象」不是我們行使自由意志而選擇的結果,是上天為整個宇宙的生物設定的預設程式,違反這一條基本大自然法則的生物物種最終只有一個結果,就是在宇宙間滅絕,把資源讓給其他物種;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其實是上天給我們的一份大禮物。)痛苦消失的感覺變成他可以感受到的唯一「快樂」,情況就好像我們穿上夾腳鞋,受了一整天的苦,在脫鞋的一剎那,彷彿就是人生中最大的解脫。

只顧「避苦」的人除了一生充滿痛苦之外,亦傾向於不善與他人相處,處處防備他人傷害自己。在惡性循環之下,他變得孤僻而苦上加苦。

我們認為任何人都可以活得快樂,這是應該的,是沒有矛盾的,是理所當然的。當事人最好能認清「避苦」的原因和作用,認識情緒(例如憤怒)的真正功能在於要自 己逃避危機,以正確的學習態度,拿出勇氣去面對創痛,不論成敗與苦樂,都要從中汲取教訓,應哭就盡情去哭,不要害怕;應該笑就開懷歡笑,不要擔憂好境會否 轉瞬即逝。要先把這些沉重的包袱甩掉,才可以再邁步向前,回復正常人的生活,繼而追求和體驗積極、快樂、豐盛的人生。

後來有一天,李小姐來電,談話中問及「到底我是不是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與他相處呢?」我們樂於看見她的慣性避苦意識出現動搖,但沒有給她任何有關
應該怎樣決定的建議。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